昨日早晨,渝中区中华路小学的学生们像平常一样走进我们的班级筹备上课。但5年级5班的张含予进教室放好书包后,拿起数学课本往教室外面走。她来到了5年级4班的教室,开始了第一节数学课的学习。
是否走错教室了?不是!她正在参加学校数学5年级分层教学走班活动,像她如此到其他教室上课的还有其他班上的部分同学。
中华路小学5年级共有6个班级,全年级学生人数近300人,数学老师有杨露、张玥、廖红:分别负责1、2班、3、4班和5、6班。走班制将全年级数学课程分为了两个拓展班(3、4班)、四个潜力班(1、2、5、6班),依据学生数学思维拓展状况分层划分,约1/3学生上拓展班,2/3学生上潜力班。举例说,4班约有2/3的学生要去其他班上课。为了统一教学,学校特别将数学课调整到每周上课日的第1、2节。
张玥介绍,划分层次是有肯定标准:1、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察看到的同学们平常上课发言状况和思维能力;2、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有一部分思维活跃,但学习不细心、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老师也会征求他们的建议,“假如想走进拓展班,那样就需要他们需要做到不可以懒惰、要细心。”
同一要点不同解说
昨天早晨,重庆晚报记者跟随老师杨露走进了潜力班(2班),在黑板上写好了23-=5,15.6÷=4,15-=2三个题目。杨露为同学们解说怎么样解方程式,教室里大伙都积极举手回答。课堂上杨露还讲了一些书本上的例题,需要学生们在草稿本上解答。
杨露表示,潜力班的教学步伐要慢一点,除去细心检查同学们的解答过程,还会在黑板上一步一步为同学们解说,哪一步有疑问的,她还要重复解答一次。
同时,来自2班、4班、5班共46名同学开始了在拓展班(4班)的学习,老师张玥开始写板书。“同学们,还记得昨天数学课教的内容吗?”张玥指着黑板上的题目,让大伙独立完成一道解方程题:÷4.5=1.2,并请不同思路的两名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并进行说明。
接着张玥老师又进行了拓展:3-12×6=6,2(-16)=8,同样是先让学生先尝试再聚焦问题进行解说。不到13分钟,已经解说了3个难易不一样的题目。除去书本上的例题,张玥还出了一些课堂外的题目给同学们解答,一节课在学生们的踊跃发言中结束了,而黑板上和课本上的题目大伙共完成了约10道。
因地制宜,6年级也将走班
学校数学教会主任陈果介绍,5年级的走班制从上周三开始进行。
5年级的走班制结束后,6年级也将开始走班制。陈果说,分层过程中,学校一直和学生、父母反复交流,因为是首次实践,分班是以老师的建议为主。在完成教学内容后,将对学生进行反馈,统计学生的认可度与建议。“大家的走班制是围绕学生的课程学习为主,期望学生找到适合我们的学习环境、教学办法,领会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跟不同班级的学生更好互动。同时老师能更好的因地制宜,提升教学效率。”
学生兴趣提升 举手抢答增多
“5年级的数学教学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往两头走,理解能力差距较大,我非常难两头兼顾,假如照顾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放慢课程,思维拓展快的学生就会坐着干玩。照顾思维快的学生,其他的学生完全是在坐飞机。”廖红坦言,这是不少数学老师都会面临的问题。“在走班制实践一周后,我明显感觉到了潜力班的同学们课堂关注度提升了,举手抢答次数增多了,他们变得更有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了。我的课程解说放慢了,学生们也能自己慢慢领会、消化。”
廖红表示,走班制的需要是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课程放慢并不是内容缺失,相比较完成得更细致,一道题的反复训练,能为学生们打好基础。
能认识新朋友 常识理解更易
拓展班的张含予对走班上课表示已经适应了,她觉得学习环境改变并不大。“能学到更多常识是非常重要的,张老师解说的课程困难程度相比较以前有增加,我在课堂上还是可以较快理解。”张含予说,只须对学习有帮助,她想继续走班制。
潜力班的唐圣宇从1班教室走出来,谈到对数学课最大的体验,他说新的数学老师上课更慢了,也非常有幽默感,还会说几句重庆方言。他回忆第一天上课,找好座位后还会看看这个班级布置得怎么样看,身边的同学都有什么,老师上课有哪些不同,他表示非常快适应新的环境,还认识不少新朋友。“目前我上课基本上能理解了,老师一步一步为大家讲,就连大家的家庭作业也简单了。”
孩子在新班级 收成可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