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出席“2014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研讨会”时明确表示,以后,更多的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同等看待,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愈加重视绩效评价。
教育改革策略正在拟定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可概括为三句话:要愈加重视从单项改革转变为综合改革,从增量改革推进到存量改革,从表层改革深化到深层改革。”杜玉波说。
据他透露,教育部现在正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委,研究拟定《深化教育范围综合改革推行策略》,其中将对高等教育范围的综合改革作出全方位部署。包含上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一同参与的“一市两校”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已正式启动。
杜玉波指出,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的。推进依法治校,对高校来讲要紧抓手就是章程。章程是大学的“宪法”,是“政校分开、管办离别、依法办学、社会参与”的现代大学规范的集中体现,也是规范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笼子”。
杜玉波指出,有人不想给自己带这个“笼子”,感觉碍手碍脚;也有人说章程没用,“章程有用没用,重点看你用不需要,用就有用。”
他强调,中国的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体制运行过程中,党委重在谋划和决策,发挥好在学校改革进步稳定中的领导核心用途;校长重在管理和指挥,发挥好在学校行政工作中的组织领导用途。需把握好“集体领导、科学决策、党政合作”这三个重点。
他同时强调,发挥学术组织有哪些用途将是中国高校进步以后的重点方向,做到“学术的事,多听教授的”、“上课的事,多听老师和学生的”。依据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学术委员会流程》(35号令),高校要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
高校身份壁垒将破除
杜玉波表示,将鼓励所有高校,特别是共建高校,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策略的推行。以后,更多国家重大项目将会在支持范围、遴选条件等方面对地方高校同等看待,破除“985”、“211”等身份壁垒,愈加重视绩效评价。
“211”、“985”是中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两个工程的代称,一个是为了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一个着眼于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这两项工程都是20世纪启动的,距目前已有近20年的时间,在促进高校水平、能力提高上起到了肯定用途,集中力量与资源,培养了一批出色的高校,但伴随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强与高等教育的跨越式进步,“211”、“985”高校在资源分配、学生就业等方面引发的矛盾愈加白热化。
据杜玉波介绍,2004年,教育部党组就作出拓展省部共建工作的策略决策。经过10年实践,共建高校已由中西部10余所地方高校,进步到覆盖中国全部省份的48所地方高校。